2025年09月24日 星期三

中食网 -> 文化 -> 正文
中国人的过年食俗
时间:2016-03-17 18:18:26 来源:中食网 作者:吴正祥

  北方人过年的年饭,是用金银米(黄白米)做的,饭上用枣、栗、龙眼、荔枝点缀,插上松柏枝。北方人过年吃饺子,饺子中有的馅里放粮,用意是吃了新年白子甜美;有的馅里放花生(长生果),用意是吃了人可长寿;有一只饺子馅中放一枚制钱,用意是谁吃到了就“财运享通”。饺子形似元宝,新年里面条和饺子同煮,叫做“金丝穿元宝”。

  新年饮食都要取吉利的用语。江南人家新年泡茶敬客,茶盘里或锅盖上放两只橄榄,称为“元宝茶”。有的地方过年待客的茶不似往日的茶叶茶,而是以红萝卜丝和嫩姜晒干的“点茶”,萍乡人就是以这种“点茶”待客,再配以瓜果蔬菜腌晒的“盐果子”佐茶,品茶尝果,少不了要夸赞主家好客和制果的手艺精到,还有的地方待客用黄豆糖渍晒成牛皮豆泡茶时加糖称“甜豆茶”。新年的年饭更是五花八门、百里不同俗。在台湾,除夕的夜晚要在家中摆上花果,进行一年中最后一次祭拜祖先,称为辞年,桌上放一碗饭,叫做“春饭”,饭上插一朵花,叫做“饭春花”。台湾话“春”谐音“剩”,意思是:“岁岁有余粮,年年食不尽”。大年夜,全家老少团团围着火炉(锅)吃年夜饭,叫做“围炉”。这一顿晚餐特别丰富,各种的菜都有象征意义。如鱼丸、肉圆象征着团圆;金鸡的“鸡”,台湾话谐音“家”,表示“食鸡起家”。围炉时,每个人不仅每样菜都要尝尝,面且平时滴酒不沾的妇女,也要象征性地喝上一口表示吉利。如果家中有人外出未归,要空出一个位置,将其衣服放在空位上,表示思念。这顿晚餐,台湾叫做“团圆饭”。饭后,孩子们可以从长辈那里得到一份“压岁钱”。

  在四川成都一带,正月初一日不吃饭,因为“饭”与“犯”同音,早午都吃汤圆和挂面。取其“团圆”、“长寿”之意。在安徽春寿一带,则是正月初七吃汤圆,叫做“太平圆”,吃了可以一年太平。初四接财神,接财神时所用的菜中一定得有鱼头,蘑菇和芋艿等。鱼头是“余头”的意思,芋艿是“运来”的意思。说到菜,海丰一带在初七早上吃样蔬菜合蒸“七样菜”,“菜”与“财”也谐音,吃了就会得财。在潮洲一带,到亲戚家去拜年,则是要带“大桔”,因为“大桔”便是“大吉”。

  满族人每逢春节喜欢吃“哎吉格饽”、“煮白肉”与“炒咸汁”。“哎吉格饽”即用猪、羊里脊做馅的饺子,味极鲜美。“煮白肉”的做法是把猪肉放在清水砂锅中,以文火炖着,使脂肪溶于汤汁中。肉熟后,切成薄片,佐酱油食之,软而不腻,烂而不糜。“炒咸汁”则是把酱瓜儿、水芹菜、酱萝卜、咸菜洗净切细丝,同萝卜丝、豆腐丝、白粮同时加入香油在锅内煸炒,凉后撒入熟芝麻与香菜末拌匀,吃起来味道清香、爽口,独具一格。

  朝鲜族春节全家人席炕而坐,畅饮美酒,饱啖狗肉,吹洞萧、演奏乐曲,其乐融融。吃过狗肉,尝点“克依姆奇”泡菜解解油腥味。这种泡菜是用白菜、萝卜、大蒜、辣椒及生姜腌渍成的。与狗肉配吃,一荤一素,一热一凉,相得益彰。

  蒙古族人大年初一清晨,男女牧民三五成群骑手骑着骏马串包拜年。宾主相见,手托毛巾,互道“赛闹(你好)”。主人先献砖茶,再敬美酒。按礼节,酒只能斟三分之一杯,随饮随斟,以示不欲灌醉客人。

  人们坐在洁白的毡包中,品尝麻辣鲜香的“手抓羊肉”及酥软的“奶疙瘩”、“奶豆腐”,频频举杯、划拳、唱歌,其乐无穷。

  鄂伦春族人初一早晨第一件事是给长辈或老人敬酒行礼,表示尊敬;平辈之间,互相斟酒祝贺。

  藏历年与春节日期很近,有时正好相同。除夕前的29日晚,藏族同胞要吃“古突”。“古”即29日,“突”即土粑。土粑面团里包上辣椒、木炭、羊毛等物。全家人围坐进餐,谁吃到包有石子的面团,表示他在新的一年里心肠硬;木炭表示心黑;辣椒表示嘴如刀;羊毛表示心肠软。吃到这些东西必然会即席吐出,这样引起大家哄堂大笑。初一天刚蒙蒙亮,妇女要到河边背“吉祥水”,谁家女主人先背到水就吉利。在背回的水里放一点奶汁,用这种水来给全家人洗脸洗手。各户要摆上酥油、糌粑、牛羊肉和麦穗、青稞,以示喜迎新春,预祝丰年。

  新年必吃年糕。苏州的桂花糖年糕,宁波的水磨年糕、北京的红枣年糕、百果年糕,均为新年糕点的佳品。年糕又称“年年糕”,与“年年高”谐音,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。年糕作为一种食品,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。公元六世纪的食谱《食次》就载有年糕“白茧糖”的制作方法,“熟饮秫稻米饭,及热于杵臼净者,舂之为米咨糍,须令极熟,勿令有米粒……”即将糯米蒸熟以后,趁热舂成米糍,然后切成桃核大小,晒干油炸,滚上糖即可食用。

  年糕多用糯米磨粉制成,而糯米是江南的特产,在北方有糯米那样黏性的谷物,古来首推黍(俗称小黄米)。这种黍脱壳磨粉,加水蒸熟后,又黄、又黏,而且还甜,是黄河流域人民庆丰收的美食。明崇祯年间刊刻的《帝京景物略》一文中记载当时的北京人每于“正月元旦,啖黍糕,曰年年糕“。不难看出,“年年糕”是北方的“黏黏糕”的谐音而来。

  年糕的种类很多,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、塞北农家的黄米糕、江南水乡的水磨年糕、台湾的红龟糕等。年糕有南北风味之别。北方年糕有蒸、炸两种,均为甜味;南方年糕除蒸、炸外,尚有片炒和汤煮诸法,味道甜咸皆有。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,而且岁岁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。正如清末的一首诗中所云:“人心多好高,谐声制食品,义取年胜年,藉以祈岁谂”。

  春节来临,苗乡山寨回响着节奏的“咚咚”声,就象是一曲动听的鼓乐声。这是苗乡人迎新春打糍粑的撞击声。苗乡有一个过年打糍粑的习俗,凡在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七、二十八就要打糍粑。糍粑,苗乡人称“粑粑”,是用上等的白糯米用冷水浸泡软后,榨干水蒸熟,放入木槽或石槽内、用木锤捶打茸烂,再用熟油抹手后,用手捏成饼状,晾干后可油炸、煎烙、煮着吃,也可现打现吃。

  糍粑不仅是苗乡的节日食品,而且是送亲馈友的礼品。新春佳节亲朋好友来往,都要互相送上几块。尤其是较亲的亲戚朋友,是必送不可,如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,礼物中必须要送上两个大糍粑(直径30厘米左右)。回去时岳父岳母家要回送四分之一,表示亲戚之间永远不断的来往。乡村的青年男女在正月里“赶会”谈情说爱,也要互赠耙耙,表示情意绵绵。小孩也要用竹枝粘上一颗颗不同颜色的糍粑,叫“妹粮耙”,晒干后互相馈赠,表示友谊。新朋好友正月里上门作客,主人也要煮上一碗“甜酒耙”(干糍糅切片放入甜酒汤里煮,似汤圆状),给你吃,然后再喝酒吃菜。为了表示喜庆吉祥,待糍粑还未完全干时,用食用色素在表面上画上各种图案,或将食用色素直接拌入蒸熟的米饭内,捶打茸后,呈各种不同颜色的糍粑。

分享到:
中食网版权及免责声明:
1、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中食网” 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中食网,未经本网授权,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、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中食网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2、凡本网注明 “来源:XXX(非中食网)” 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3、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。
※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:2427031969 邮箱:2427031969@qq.com。
联系电话 010-57796808
发稿及合作联系QQ:2427031969  展会合作及发布联系QQ:1346549658
京ICP备1000445号 未经过本站允许,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